46 将计就计-《如梦春山》


    第(1/3)页

    警察关了安若愚整整三天,后来还是公司里做了工作有使馆介入,他才全须全尾地被放出来。

    对于自己被抓的原因,安若愚当时是一头懵的,再加上讯问他的警察英语相当蹩脚,沟通全靠瞎猜,后来他被释放的时候才知道,被抓是因为他的相貌问题。

    据说骗子就是华国人,所以但凡长相上朝着蒙古利亚人种靠的陌生人,都成了重点嫌疑人。

    接他出来的使馆工作人员和安若愚解释了一番前因后果,末了表示一个不临海的国家竟然要造军舰,本来就很匪夷所思了,按理说应该多长个心眼。

    结果**上上下下几百人竟没一个清醒的,导致几十亿都打了水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难怪连通缉都没脸光明正大的,只是发布了什么“内部通缉令”。

    最后,那工作人员还还特别八卦地让他看了眼当地**内部发布的嫌疑人的画像。

    安若愚一看之下十分吃惊,没想到让一个国家视若大敌的“卓安然”,竟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

    多年之后,从第一次见到莫春山开始,安若愚就觉得他分外地眼熟,只是一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

    直到前一年的年会上,莫春山喝得有点多,在卫生间吐了后拿清水洗了脸,恰好安若愚经过,看到了他平时一直向后梳的头发,打湿垂坠在额前的模样。

    安若愚那时候一瞬间回忆起多年前看过的那一张画像,才惊觉这些年觉得莫春山眼熟的原因。

    总之,安若愚认为莫春山就是当年那画像里的人。不仅因为眉目间的相似,还因为他投资融资的手法和经历,实在不像个正正经经搞基建的所谓建筑老板。

    除了安若愚的供述,信封里的另一份资料是一张画像,何莞尔看了好半天,终于推测出这画像应该就是安若愚提到的过在异国他乡见过一次的通缉犯画像。

    那画像已是翻拍,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且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国大概还没普及数字化办公,被翻拍的资料是纸质的,保存得不太好。

    从照片里可以看得出来,那是一张素描的人像,因为保存不善部分颜色已在消退,有些浅色的地方已经看不大清楚。

    画上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梳着最平常的发型,短碎发、刘海过眉,遮去了上眼睑,但看得出睫毛浓长、眸子沉静却锐利。

    不得不说,这对眼睛和莫春山的那一对确实有几分相似,至于鼻子和嘴唇的线条,不能说不像,只是相对于眼睛来说,辨识度不是那么高。

    但就何莞尔看来,仅凭这张画像就说莫春山是卓安然,显然是牵强附会了,街上随便拉个稍微俊朗点的大学生出来被素描一番,也会是这个模样。

    所以,那画像何莞尔看过一眼便丢在一边,并没有往心里去。

    已是晚上十点,何莞尔早已将安若愚的供述看了好几遍,直至确认自己没有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她本想将这些东西看完后就销毁的,以免再次影响到秦乾岌岌可危的前途,然而犹豫之下,终究还是没舍得。

    她将东西装回信封,放到书柜最深处的最不起眼的抽屉里,又拿过几本书、几叠早已不用的信笺纸盖上。

    这一番兜兜转转、阴差阳错,桐城路桥和安若愚的事算是告一段落,她也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和曾经的恋人和解,甚至还能抓住一点点关于卓安然的信息,一点点朝着多年在追寻的真相靠近。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不是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