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大唐》


    第(2/3)页

    “此太过奢侈。”杨宣凝叹地说着,然后上座。

    众人见了这等势派,无不拜倒:“臣等拜见王上,愿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群臣参拜后,各自起身,然后就立于二旁,身在其中,人人都觉得,此时才有新朝之相,各个都满是欢喜。

    “圣上北上,留给寡人好大的产业。”一开口,杨宣凝就如此说着:“先生回同户部,进行清点。”

    随行隋炀帝到江都,史称旌旗辎重,连绵五百余公里,其中价值当然不计其数。

    “王上,还请指示如何处置。”

    “各大臣官吏,都一一登录,入户部,有司一一选之,给予安排。”这些大臣和官吏,都是天下三成以上世家豪强,安排的好,就等于获得他们助力,这点不可不谨慎,因此第一点就提出来。

    “臣等遵旨,必加以严选。”第一宰相李播深知厉害,上前回着。

    “古玩珍宝,一一登录入册,奉内府处置。”这点谁也没有意见,有许多珍宝,都是皇家专用,不容外臣篡用。

    “跟随圣上前来之工匠,一一清点入册,归于工部所辖。”这点更是重要,随行隋炀帝的工匠,都是天下一时之选,规模三千,可以说,这个时代一半上等工匠,全部在此,有了这批工匠,鲁妙子的奇思异想都可以付之实践。

    鲁妙子上前:“臣等遵旨。”

    “至于一般珍宝,以及黄金白银,丝绸等财物,也一一登录入册,先入户部。”

    见众臣都应诺,杨宣凝又说着:“虞世基。”

    “臣在。”虞世基连忙上前。

    “卿家献城有功,寡人甚是大喜,寡人还没有建得中书舍馆,不知卿家可愿意为我建之?只是只有正五品,委屈了卿家了。”杨宣凝温言说着,此人原本就是隋炀帝的中书舍人,掌朝廷机要,得他帮助,短时间就可控制隋朝许多秘密命脉。

    虞世基却是大喜,中书舍人事关机密,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品级不高,实是要害,当下就连忙上前:“臣恭谨受命,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

    “听说你有一弟,是虞世南?不知是否?”

    “正是,在殿外等候呢?”虞世基连忙说着。

    “召他进来。”

    一声命下,顿时,虞世南被召见,只见此人也已经有五十岁了,跪拜在上前:“臣拜见王上。”

    “卿家起来,闻卿原为圣上的起居舍人,不知是否?”

    “回王上,正是。”

    “甚好,寡人要建一翰林院。编修国史,记载寡人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多以文学之士而充之,寡人就先命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同是五品。卿家可愿?”

    “王上所命,臣岂可推辞,谨受命。”虞世南恭谨答应。

    杨宣凝微笑,历史上称此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他地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又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日得他,的确大善。等一年过后,虞世基未必留下,说不定反而调去翰林院,但是此人,可重用,先调到中书舍馆。

    这二任命一出。谁都可以看出。杨宣凝是有意安抚隋朝旧臣了。

    “裴矩何在?”

    “臣在。”邪王石之轩上前拜倒。

    “卿家献城有功。又有功于西域,寡人任你为兵部侍郎。卿家可愿意?”

    “臣恭谨受命。”石之轩拜倒谢恩,谁都知道,现任地兵部尚书刘子翊年已经七十,干不了几年了,侍郎之位,日后就在正三品尚书之职,不可不为重用。

    “恩,大事已成,诸卿,不知还有何事?”

    “王上,还有一大事,宫中诸妃和皇后,以及留在宫中地赵王,如何处置,还请王上示下。”魏征上前说着。

    “恩,这正是大事,这样吧,宫中宫女,如有家人,全部放出,自行嫁人,如无家人,留在宫中,寡人也可许之功臣无婚者。”

    “至于圣上诸妃,如受圣宠者,各可带太监二十,户部按品级授田,妃级可授五百亩,以下递减,以为自用,这是寡人心知,如无此条,以后诸妃难以存活,卿等岂不闻,冷宫多饿死冻死之事?圣上之妃,寡人不愿薄待如此。”

    这言一出,顿时人人跪拜:“吾王圣明。”

    要知道,隋炀帝广征天下美女,建西苑十六院,又有三百二十名美女,兼天下美色,各臣如是清醒者,当然担心杨宣凝见此佳丽,而沉迷女色。

    杨宣凝虽然知道宫中肯定多佳丽,但是不愿意玷污皇帝的妃子,这在政治上名声也就罢了,反正经过五胡,现在天下风气开放,话说原本历史上,李世民可是真正的母女花一起享受,不但娶隋炀帝之公主,又将萧皇后入宫,也没有见得人说他——但是这仅仅是

    隋炀帝的尊重。

    “至于萧皇后和赵王,先召见她们吧!”

    旨意已下,没有多少时间,萧皇后和赵王都入得殿中,各人一看,都地一惊,只见萧皇后云髻高耸,雾鬓低垂,宫衣华丽,又显出美妙成熟地身材,虽然脸色略苍白,但是美眸流盼,仪态万千,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一份独到的成熟果实般诱人的风韵,当真是绝色,倾国倾城,让人目旋口迷。

    杨宣凝也是心中一动,他记起了她的事迹。

    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地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地女人却是寥寥无几。
    第(2/3)页